明朝的气候
最近天气逐渐变的很热,于是开始思索古人是怎么过夏的……搜索了明朝夏季,但百度和google都想当然的认为我在搜索游戏。虽然最后也没找到明朝那帮人是怎么过夏的,但最后还是发现点有用的东西。小时候看过一些满清宫廷戏,加上学校的课本也一度把清朝康乾时期说的很厉害,令我一度认为清朝那阵儿国力确实很猛啊!当然现在知道了,当年怎么无所谓,反正历史是可以伪造的……
这是一份将全球气温百万年来的变化和“小冰河期”(Little Ice Age)作比较的统计图表。(见附图)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图表一共分为三幅,在这三幅图中,分别将“小冰河期”的气温放在“一千年”、“一万年”、“一百万年”里作比较,a图是“一百万年”,b图是“一万年”,c图是“一千年”。
明朝所遭遇的“小冰河期”(Little Ice Age),尤其是末期的1580-1644是最为寒冷的,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,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,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-7位,是相当寒冷的,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,这是最寒冷的时期。
在b图上我们可以看到,一万年以前,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,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八千多年。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 上下小幅波动,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。但是到了明朝中叶,即1500年后,气温骤然下降,整个降温过程十分明显,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 朝末期的那段日子——1600年至1644年。这段时间,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,万年以来的次低点,在百万年也是最低的6、7个极度寒冷的时 期之一。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,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。
“韩国学者朴根必、李镐澈在我国《古今农业》上发表了题为‘《丙子日记》(1636—1640)时代的气候与农业’的论文,指出‘17世纪的东亚通常被称为近代前夜的危机时代,即所谓的寒冷期(小冰河时期)’,这种灾害性的气象危机。
因有《丙子日记》的发现,在朝鲜境内已经得到确证。我国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院 编著出版的《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》以及相关论文集刊,也证实1470年至1644年为我国旱灾严重(且旱涝互生)的历史时段,其中全国性大范围有旱象 的年份为18年。现在看来,由于气象史专家搜索的历史资料不全,实际情况远比他们已经调查的要严重得多。”(摘录于《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》)
配合百万年以来的全球气温变化图表和“小冰河期”(Little Ice Age)的比较,我们会发现,自“万历”开始到“崇祯”时期,正好是极度寒冷时期的开始和终结。
“明实亡于万历”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依据,不过不能怪万历本人,他和崇祯一样遭遇了千年、乃至于万年、百万年都很难遭遇的极度寒冷时期。万历时期明朝有三 大征,分别取得了辉煌的胜利,尤其是1598年取得“抗倭战争”的全面胜利,明朝于朝鲜露梁歼灭了日本举国之力打造的舰队,击沉日舰450余艘,并且将日 军从朝鲜领土上全部驱逐。
但不幸的是从1600前后,极度寒冷的时期骤然加剧,粮食产量骤然下降,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。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,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。先秦晋,后河洛,继之齐、鲁、吴越、荆楚、三辅,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。
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,到了1619年整个“小冰河期”(Little Ice Age)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,这时发生了萨尔浒之战,以火器军械为主要战力的明军被迫在粮草和装备都匮乏,且训练并不足备的情况下和 后金军开战,更为不幸的是此战中的三个分战场上,明朝军队的数量都不如后金军,后金军以其机动性取得了每每数倍于明军的优势兵力,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。
崇祯即位以后灾情更是进入了谷底。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,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,万历十三年(1585年)开始变得明显,但时起时伏,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,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。
“河南商丘人郑廉在清初著有《豫变纪略》一书,因对农民战争期间河南省情熟悉,记载详尽,在明清易代诸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。他对河南全省灾害,作了详细的统计年表,阅后触目惊心,摘录于下:
崇祯3年 旱。
4年 旱。
5年 大旱。
6年 郑州大水,黄河冰坚如石。
7年 夏旱蝗。
8年 夏旱蝗,怀庆黄河冰。
9年 夏旱蝗,秋开封商丘大水。
10年 夏大蝗,闰四月山西大雪。
11年 大旱蝗,赤地千里。
12年 大旱蝗,沁水竭。
13年 大旱蝗,上蔡地裂,洛阳地震,斗米千钱,人相食。
14年 二月起大饥疫,夏大蝗,飞蝗食小麦如割。
15年 怀庆地震,九月开封黄河决。
《豫变纪略》还抄录了吕维祺给朝廷奏折的全文。吕氏曾任兵部尚书,退休在家,目击河南灾情严重、备受征派增饷之苦,不吐不快。奏疏写于崇祯七年,字字沥血,不忍卒读。” (摘录于《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》)
万历、崇祯年间,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,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,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,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,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。
明朝灭亡以后,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,这才有了满清所谓“康乾盛世”,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,和明朝正常时期比还差很远,之所以后 来被吹捧得很厉害,也多为“满清◎◎文化”下御用文人的极力奉承,以及“文字狱”的严苛封杀,所以才有了一个虚假的盛世。英国使节马戛尔尼通过对满清“盛世”的访问,得出以下结论:
1)“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,它很想凌驾各国,但目光如豆,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。”
2)“满洲鞑靼征服以来,至少在过去150年里,没有改善,没有前进,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”
3)“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,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。”
4)“一个专制帝国,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,一个国家不进则退,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。”
5)清朝“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,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。”
……满清虚假的“盛世”可见一斑。
明朝,是一个应该如汉、唐、宋一样令人神往的朝代,而它的真实一直被一层面纱所笼罩,尤其是明末的那段辛酸的衰亡史更是被加注了诸多误解,所以产生了许多 迷团,让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完全看到其全貌,而即便如此明朝曾经的荣耀与辉煌、曾经拥有过耀眼的文明所释放的光辉不应该被那段衰亡史所掩盖。
明朝的舰队七下西洋;
明朝的火炮铸造技术在末期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;
明朝时期绘制的世界地图与其他国家的差别不大,但在描绘北美阿拉斯加的时候比西方任何地图精确;
明朝的火炮装填速度是当时最快的,也是率先使用后填装火炮的国家;
明朝在朝鲜露梁消灭日本倾国之力打造的舰队时,其远征军舰队规模已经超过了同时期的西班牙无敌舰队;
朱棣造的大钟,铭刻有几十万字,彼得大帝想要仿制都失败了;
明朝翻译西方科技文献7000余册,并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科技著作;
明朝崇祯修编的《崇祯历书》堪称欧洲天文百科全书,就在该书出版的同时,欧洲天文学大师伽里略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,理由是他支持日心说,而明朝的《崇祯历书》却将日心说作为重要组成部分。
明朝的黑火药配比和公认的最佳配比一致,和西方没有差距,记录与戚继光的军事著作之中,但满清却一年不如一年,史无前例的大倒退;
明朝海军独步海疆的“五五制”战舰队形和指挥系统,即利用“五点梅花阵法”将对方“线形队列”分成几段,形成局部围攻以后,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(Raking Fire),此战法比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“纳尔逊战法”(Nelson touch)早出现了一百多年……
明朝的开花弹和西方开花弹不同,结构和制造都各有千秋,但原理是一样的,可满清到了“洋务运动”时期还去外国买“开花弹”……
明朝1633年的封舟和英国1637年制造的西方最大的战舰是相当的,而满清却只有渔船;
西班牙国王了解明朝的实力以后,严正地告戒他的总督不可与明朝为敌;
荷兰殖民者与明朝交锋五战五败,最终被明朝从台湾驱逐;
明代数学家“王文素”,汾阳人,生于明代成化年间,他用30年的时间,完成了中国算学史上的辉煌巨著《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》一书,简称《算学宝鉴》完成于明嘉靖三年(1524年),全书分12本42卷,近50万字。其实用性之强而被誉为“中国第一珠算书”。
在书中王文素率先用导数逐步迭代求解,用导数解高次方程的算法堪与牛顿媲美,且早于其140年,为中国数学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。
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、意大利的鲁非尼早200多年。在解代数方程上,他走在牛顿、拉夫森的前面140多年。
对于西方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,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。
《算学宝鉴》中的“开方本源图”独具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特色,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法国数学家斯蒂非尔1544年著的《整数算术》一书,较《算学宝鉴》迟20年且不够完备。
王文素是继宋杨辉、秦九韶和元朱世杰后明代最杰出的数学巨匠,《算学宝鉴》是现存可考的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巨著,王文素的数学成就是中国数学史连续性的有 力证据。对于明代的数学的了解,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些极其珍贵的文献中窥豹一斑,它们是满清文字狱中没有销毁残存至今的部分,是否有更高水平的著作我们不得 而知,但即便如此《算学宝鉴》也不愧是一本旷世之作,其成就令人惊骇不已、叹为观之,这部旷世奇书的出现让明朝更显光耀东方,让西方17世纪的那些先行者 们顿时黯然失色。
当明朝数学已经达到如此高峰的时候,1643年前的西方科技发展还很不明朗,牛顿和莱布尼兹还没有出生,波义耳和帕斯卡不过 是毛孩子,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,笛卡尔为了回避教廷可能的迫害隐居荷兰。但是当西方“科技革命”的先行者们一个个开始陆续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,中国却在 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经历了整整200多年的大倒退,这段辛酸的血泪历史实在让人万分惋惜……
在了解了明朝最终衰亡的原因以后,当我们再回顾明朝那段历史时,我们会看到,中华文明也曾有过科技革命的前奏,也曾有过大航海的时代,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排 斥西学,明朝在航海、铸造、地理发现、天文研究、数学、物理学等等重要领域进行过可贵的探索,取得了惊人的成就,可不幸遭遇了那场百万年难遇的灾变,一个 人口众多的帝国没有度过近70年的天灾,而后更为悲惨的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200多年里,中华文明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大倒退,近代百年的国耻更是让人痛心疾 首……
在不明原因时甚至有人认为是中华文明本身出了问题,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误解是不对的,中华文明博大精深,从来都不排斥科技与进步思想,这种误解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,为了掩盖历史事实而编造的谎言,这是十分可耻可恨的~!